请输入您要查找的产品名称或型号搜索  仪器仪表供应集团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
服务电话:0755-86372600
                    021-54888367
行业信息
朱良漪:呼吁国家重视分析仪器产业/便携式PF-12多参数水质分析仪
添加时间:2016-3-15 14:17:08
朱良漪: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专家。是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60年代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同位素质谱计和气相色谱仪。80年代在组织领导我国重点工程30/60万千瓦发电站中,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成功的完成全厂总体监控系统的设计与投入运行作出样板,为促进我国工业仪表产品的制造水平作出突出贡献。  朱良漪,1920年8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38年进入北平燕京大学理学院工预系(机械专业)学习,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日美开战时辍学,1943年5月复学继续完成学业,1944年毕业于成都燕京大学物理系。1947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主修内燃机工程,副修工业工程,1949年春获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并通过了进修博士资格考试。  朱良漪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行业最早和始终不渝的开拓者之一,是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也是不断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的突出贡献不仅是在分析仪器、自动化仪表及工程和工业工程三大领域中的工程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材。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观点和论述。  朱良漪从1955年我国第一次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开始便以仪器仪表专家身份多次参加国家科委的科学技术规划;电子振兴计划和“八六三”高科技规划,并从1978年起连续三届一直担任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也是不惜精力,分别在天津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化工学院、冶金机电学院任兼职教授,他不但做仪表与自动化方面的专题讲座还亲自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和负责承担科研课题,他还是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朱良漪先生已于2008年1月10日下午17点在北京复兴医院去世,享年88岁。行走在“破”与“立”之间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技术交流会上,原机械部国家仪表总局局长、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名誉理事长朱良漪向在座的企业家、专家们呼吁:“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就一定要先做好国内的分析仪器产业。” 85岁高龄的朱良漪强调,作为基础性产业,分析仪器产业应该得到国家重视,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也应优先应用国产的分析仪器。他讲这番话并非是简单的建议,更多的是痛心疾首的呼喊。 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国产分析仪器价格低、市场规模很小,而国外产品(包括在国内组装生产的产品)以高价占领市场。 一位院士向记者表示:“不是不想买国产货,而是质量难以达到工作要求。”他认为,自主创新是国产分析仪器的出路,而采用国外的先进产品可以使自身的创新行为进行得更快。 “用外国的产品进行创新,再用这个创新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这样做只有失败一途。”朱良漪则认为这个观点有些荒谬。 “破”与“立”之间 那位院士绝非妄谈。有人说,中国的分析技术落后,分析仪器更加落后。这也是业界的普遍认识。 “尽管我们进口了许多国外‘先进’的分析仪器,但它们的应用水平差,方法、手段落后。”朱良漪也承认当前国内仪器制造确实存在困难,“我们的企业在竞争中只有招架之力,还无法谈及还击与创新。”他认为,这种行业现状源于缺少明晰的产业战略指导。 朱良漪强调,要在战略上进行调整,战略规划更要懂得“破”与“立”的关系。“我们不能不承认科学规律,但也不是绝对不能‘破’。‘破’要有实践依据,可以搞示范工程,也要做一些平台,利用虚拟、仿真等新技术来处理。如果认为只要规律全对就不去‘破’,认为‘破’就是全‘破’,就不会有‘立’的思想”。 参加过12年科学规划,以及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大型项目的朱良漪,用哲学的观点阐释了分析仪器市场应有的形态。按他的观点分析,“破”是指打破外来迷信,给国内产业一个试一试的机会;“立”则是指树立起自主创新精神。 由此,市场导向也应重新制定“以国为本”的规则。“我们对仪器仪表的投入实在太少。原来的国营企业如北京分析仪器厂、上海分析仪器厂、南京分析仪器厂都已化整为零。北京分析仪器厂化成百多个小企业,只能生产重复、低水平的产品;一些支持性的课题往往给了科研单位和高校。国家对高科技产业没有从政策上给予扶植,而是单向地鼓励外商到中国办厂,将最优惠政策给了外商,这对国内企业是很不公平的。”他说。朱良漪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工业,并不过时”。这也应是“立”的又一层境界。 在使用中实现创新 朱良漪指出,分析仪器对于科技产业来说,不仅是瞄准系统与大炮的关系,更像雷达系统与气象和导航的关系。据了解,现在一辆汽车中已有30%的成本用在仪表与控制,特别是分析仪器与电子控制仪器。“只有大批量地应用,才会使分析仪器产品获得改进创新的机会。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用二批三改四创’,首先就是用,根本也是用,用中创新”。 “之所以不用,是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他分析说,研究院所的专家们只要写出论文就有成就,产业化问题考虑不多;国内的加工中心或工厂只知道引进技术,没有进行很好的吸收,产品持续竞争力问题没解决;很多项目和课题与企业、工程对市场的要求距离过远。 “关键还是要用起来。”他说,“竞争力应包括外围加工、特殊材料、元件以及组织管理和人力等各种因素。从一个时期看,国内生产的产品可能不如国外的。但如果自己都不用,企业就无法继续改进和创新。有了用户才有制造,有了制造才有高科技,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一点上,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科研开发以企业为主的号召,将是科技企业的福音。 抓住市场的“尾巴” 目前,国际分析技术发展迅速。在美国,分析仪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排头兵,GDP以3%的速度增长,分析仪器技术的上升速度为8%。中国出口分析仪器的总额已从1998年的1039万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3228万美元,5年间提升了12.7倍;而2003年的进口额更是高达11亿美元。 此外,竞争模式的改变也要求国内分析仪器企业要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和市场份额。保住自己的市场就要创新,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掠夺战转变为技术堡垒战;从生产产量、品种与价格的竞争转变为提高技术标准、使用条件更苛刻以及市场垄断等。朱良漪认为,在分析技术领域,有些边缘技术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核心技术一定要自主创新。他建议,分析仪器企业要走大批量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道路,建立一专多协的体系。要重视新的领域、新的理论、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方法及新的应用,将最新的技术为我所用,以提升我国技术发展速度和水平。应该对基础理论、发展理论予以重视,从而为发展新技术做好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朱良漪认为分析仪器将向自动化和细分化继续迈进。对此,“国内企业要团结起来,要认识到互相压价、低水平重复生产已经走到头了。迎新21世纪的挑战,唯创新是出路”。 分析仪器是人们获取物质成分、结构和状态的信息,认识和探索规律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帮助人们从“非确定性”的模糊中走向明朗。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流行病问题,以及恐怖主义问题等等,给人类生命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 如果没有新的分析测试方法、技术和全新的仪器,要战胜这些挑战几乎是不可能的。 朱良漪,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专家,我国仪器仪表事业创始人之一,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20世纪60年代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同位素质谱计和色相色谱仪。80年代组织领导我国重点工程30/60万千瓦发电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成功完成总体监控系统的设计并使之投入运行,为促进和提高我国工业仪表产品的制造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便携式PF-12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便携式PF-12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便携式PF-12水质分析|便携式PF-12重金属测定仪|便携式PF-12水质分析实验室|便携式PF-12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便携式PF-12水质分析仪|便携式PF-12智能型多参数水质分析仪
打印】 【顶部】【 返回
方源主页  |  联系我们  |  方源简介  |  公司动态  |  购买流程  |  支付方式  |  客户名录
2006© 版权所有: 深圳市方源仪器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登良路62号南园综合楼5楼
电话:0755-86372600 86372601 021-54888367 54888372 传真:0755-86372606 Email:fyyq@vip.163.com
粤ICP备09207443号